奴隶制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人身依附关系,是奴隶制最显著的特点。奴性,是基于生存欲望,根据个人认知能力在现实中所做的选择,是暴力恐吓、利益诱惑和思想禁锢的产物,是缺乏独立思想,缺乏平等精神,对权力的顶礼膜拜。人类为反对奴性,获取自由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但仿佛我们又逃脱不了奴性的奴役。
奴隶制虽然早已离我们而去,但奴性却在人类基因链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现在的“房奴”、“卡奴”、“儿女奴”、“老婆奴”、“钱奴”、“权力奴”、“欲望奴”等等,使我想到生而为奴这个仿佛有点可笑的话题。但细想也有些道理:从懂事时起,我们为了摆脱奴性、获得更多选择的机会,有更多的自由,便开始了十年寒窗苦读。当就业后我们便开始“为生存而为奴”、为别人的评价而为奴、为名利地位而为奴、为满足欲望而为奴,为了领导和老板的脸色而为奴,为了“得到”而为奴。如果说“儿女奴”是一种人的天性选择、“房奴”是一种刚需而不得已的选择,那么有许多奴性则是我们自己套在自己脖子上的枷锁。现实生活中,确实有的做奴才而又高兴着的,欲做奴隶而不得却痛苦着的;也有的奴才一旦做了主子,往往比主子更会摆架子。习惯成自然,自然成基因。我们是一个极易变成奴隶的人,因为奴性仿佛如影随形地跟着我们。自己被别人奴役着,而又想奴役别人,在生活中,我们谁又不是奴呢?其实我们一生为奴而自己不知道而已。
许多女人在暴躁时常常指责丈夫:我嫁给你,是当奴才的吗?真是亏死了……其实,女人是形式逻辑的典范,是辩证逻辑的障碍,男人无意摧残女人,也不想被女人摧残。这大抵是许多男人共同的想法。如果说养儿是为了防老,那么就别说母爱有多伟大,不过只是一种交换而已。况且“儿女之奴”,换来的不全是烦恼和负担,还有陪伴和笑声,父母从儿女身上得到的并不比儿女得到的少。
一生为奴,听起来不好听,谁又能逃脱了这个祖先遗传下的这个基因? 人必辱之,而后人辱之;人必自敬,而后人敬之。做一个开明豁达、高高兴兴的奴才,那何尝不也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