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广场

登录
工作室首页 > 活动列表 > 活动详情
“问题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培养

参与对象 : 所有成员

“问题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培养

创建者:段学军参与人数:35人起止时间:2022-11-20 17:05:572022-11-22 17:05:59

参与者: 代淑颖   刘芳   王鸿儒   张彩艳   陈旺林   张腾   李丹宁   冶正伟   杜荣彬   谢巧宁   谢巧宁   陈慧娟  

收起
活动描述
“问题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培养


一、“问题意识”含义

关于“问题意识”的含义,较为科学的表述,可总结归纳为:

1.“问题意识”是一种能力,即发现问题的能力。

2.“问题意识”是一种思维过程。落实到学科学习中则表现为一种主动思考、主动探究、针对未知的疑惑或内容提出质疑的思维过程。

3.“问题意识”是一种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建立在科学怀疑基础上,取决于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4.“问题意识”具有指向性。在学习过程中则体现为学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让大脑保持活跃,让思维保持专注。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培养,不可忽视对问题发现能力的培养,要重视问题意识的思维过程、重视对学习能动性和指向性的引导和把控。

二、“问题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培养

(一)重视预习:创造问题发现机会

预习在各科学习中都予以强调,被看作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一环。但预习行为通常发生在课堂之外,实际教学中很少得到重视。课前是否预习、预习情况如何,实际教学中对此很少考量,因此,也就错失教学实践中对“问题意识”培养的绝佳时机。小学阶段数学“问题意识”培养要从“问题发现”着手,“问题发现”最佳途径恰是课前预习环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预习环节纳入课堂教学之中,为“问题意识”培养创造机会。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章“简易方程”预习教学为例。纵观本章教学,内容多任务重,不仅包含等式含义、方程概念、等式性质、解方程、列方程一步解题、单元归纳整理等内容。预习准备环节,除了要求同学预习接下来要学习的教材内容外,我特别布置两个问题供学生预习时思考:(1)π=3.14是等式吗?0,4x>6是方程吗?等式和方程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2)含有字母的等式就是方程。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预习过后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同学们针对上面两个问题,展开激烈讨论,之后结合教材主动探寻,沉浸在“问题发现”浓浓学习状态之中。

(二)善用情境:营造问题质疑氛围“问题意识”培养与学习主观能动性息息相关。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勇于质疑是培养“问题意识”、提升学科思维能力的重要举措。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课程,数学教材中广泛分布的概念、原理、法则等教学知识,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小学阶段是数学学科思维培养黄金期,但小学阶段恰是学生思维发育期,表现为形象思维力强,抽象思维力弱。这时,应巧设“教学情境”,构建多元课堂,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提高课堂参与性和专注度,便于学生“问题质疑”能力培养。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章“观察物体”的课堂教学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探究物体在不同视觉下的视图具体情形,要求学生掌握视图与实物的空间转化关系。本课重难点在数学空间观念的构造,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实际教学中,针对教学重点难点,本人借用了小小的教具———手电筒,在课堂上营造一个“光影”教学情境,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操作为:让全班同学每人手持手电筒,用以代替人的眼睛,用手电光线打向几何形体“正、侧、俯”三面,印证物体的空间关系。同学们通过亲身实践,课堂表达出强烈的探究兴趣,体现出情境教学对“问题意识”培养的课堂魅力。

(三)构建体系:夯实问题解决基础小学数学教材在编排上体现出严谨科学的一面,如按照学段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按照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维度架设教学目标,体现完整教学体系。学生“问题意识”培养需建立在完备知识体系和学科认知水平基础之上。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对知识结构的整理归纳,重视对相关知识的横纵串联,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系统化构建,以从小筑牢“问题意识”知识能力基础。如针对苏教版小学阶段各种几何平面几何图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可进行周长、面积公式等相关知识的梳理归纳(见下图),便于学生在大脑中构建相关知识结构,筑实“问题意识”基础,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总之,“问题意识”培养是从小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强化学习动机、促发课堂兴趣的基础。“问题意识”不仅是数学综合素养基础,更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强大动力。根植教材、制造机会、巧用情境、构建知识体系等教法策略,不失为当前形势下“问题意识”培养的可行之举。
活动资源
活动总结
活动流程
  • “问题意识”含义
二维码

名师工作室移动端

  • 扫一扫,直接在手机上打开
  • 随时随地使用工作室
分享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