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教-学-评”一体化,很多教师仅限于听说过新课标倡导这个理念,却不了解其具体含义、用途以及如何在课堂上实施。
比如关于“教”,我想请老师们思考一个问题:在你的课堂活动中,是否真的有“教”?
有的老师认为答案不言自明。然而,我发现不少课堂缺少“教”这一要素。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4 Natural Disasters中Listening and Talking的习题为例。教师让学生听音频完成上面的填空题。听完后让学生说出每个空的答案。如果回答不正确,换一个学生回答。如果发现有困难,再让学生听一遍音频。然后这个活动结束,进入其它教学环节。
以上教师的操作和你平时听力教学是否有相似之处呢?听音频,对答案,如不懂,再听一遍。
我想问的是,在这个听力填空活动中,教师教了什么?可以看到,他其实没有“教”什么内容,只是测试了学生的听力水平而已,学生通过这个活动也没学到什么新的知识或技能。
如果这个环节教师真的要“教”点儿新东西,那就应该采取相应措施。例如有的学生没填出Remember to后面的第一个空,也就是drop(趴下),教师要询问他们在这个情境中,drop是“落下”的意思?还是别的什么意思?引导学生了解到地震时,如在房屋内,需要“趴下”。让学生知道了这个常识,他们很容易猜出drop在这里是旧词新意,是“趴下”的意思。
通过以上“教”的过程,以后学生再遇到新的阅读或听力语篇中drop是“趴下”的意思时,就不会太难理解。
请各位老师反思一下,你是否有过与以上案例类似的课堂操作,只提问学生、对答案,而缺乏“教”的环节。也就是教师只做了评价学生会不会的事,而学生没有从中学到新的知识或新的技能。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一定堪忧。
教学活动的实施,应当首先考虑学生从中能学到什么,也就是以学为本。基于这个出发点的活动设计,才是真正的“教”学活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答案”之类的机械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