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其他文章
《《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教学反思》
发布者:李永红发布时间:2024-11-28 14:45:53阅读(112) 评论(0) 举报
《《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教学反思》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我很想上出点名堂来。于是,忙中偷闲认真地阅读了教学参考书。可是,《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实在是没什么好教的。依我对学生的了解,对例题60÷20,学生不仅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和笔算,还能把计算的方法说得头头是道。怎样才能将简单的内容上出水平,上出深度和新意来,是我一直在思考和琢磨的问题。今天课堂上的一个无意“渗透”, 让我萌发了一种新的想法:简单的知识可以将它教得有厚度。
教学片断:
师:60÷20得多少?(我的话音还未落,全班学生就迫不及待地说出了答案。)
师:谁愿意跟大家说说你的想法?
郝梦瑶:我是这样想的,60里面有3个20,所以60÷20=3。
张晴雨:我是想乘法算除法的,20×3=60,所以60÷20=3。
郝梦瑶、张晴雨语言简炼,说理清晰,我和孩子们都赞同。
陈籽宇:我是这样想的,把60和20后面的“0”不看,算6÷2=3,再把60和20后面的“0”添上,60÷20=3。
这种方法,孩子们在三年级时就已经学会并能熟练应用了,想到这种方法,是我预料中的事。不过,陈籽宇的表达不是很清楚。
会倾吐、善思考的科代表朱颖对陈籽宇的说理提出了质疑:照陈籽宇说得方法想,6÷2=3,再把60和20后面的“0”添上,那3的后面岂不是也要添上“0”!我觉得陈籽宇虽然算对了,但说得不对。
朱颖的话引起了不少同学的共鸣,好多孩子纷纷点头表示赞同。我不失时机地板书:60÷20=30。
我刚一写完,孩子们就吵着说错了。显然,朱颖已把我预设的错误答案过早地公之于众了。我忙质疑:60÷20=30错了?为什么?
内向的陈姿旭今天也禁不住举起了手,她说: 20×30=600,而不是60。
朱颖的质疑有效地将错误发生的可能性消灭于萌芽状态,使作业的错误率大大降低。
师:(擦去商“30”末尾的“0”)比较6÷2=3、60÷20=3这两题,看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你能说说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马郅哲:这两题很奇怪,被除数不同,除数也不同,但商却相同。被除数和除数变了,商却没变。
师:像这样的变化,你还能写一个算式吗?
刘驰:600÷200=3。
师:600÷200=3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
吴翔宇:这个算式表示600里面有3个200。
师:你还会继续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
师:刚才我们探究的是“添0”变算式,请看“600÷200=”,你能把它变得简单一些吗?
于苗:600÷200=60÷20=6÷2=3。
师:那如果是“400÷50=”呢?
马梓嘉:400÷50=40÷5=8
师:能否变成4÷5?为什么?
许雅欣:不能变成4÷5。因为变成4÷5去掉的0个数不一样了。
师:那也就是说,只能同时去掉1个0,不能把0全部去掉,是这个意思吗?
……
教学反思:
对学生来说,这堂课的内容极其简单。传统的教学结构是“情境引入—探究新知(口算方法、笔算方法)—巩固练习—课堂小结”。课堂上,许多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笔算方法的教学上,口算方法的教学一带而过。对于口算方法,传统的做法是让学生说出不同的口算方法后,紧接着进行巩固练习。因此,这样的课可以说是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也许,教学效果会很好,学生都能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但是,这堂课,除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会机械地计算外,还有什么呢?这样的课的厚度不言而喻。
如何将简单的计算知识由单薄变丰厚,让简单的计算课赋予思维的灵动呢?在备课中,我更多地考虑到了本节课除了让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的方法,熟练计算外,更应肩负着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埋下伏笔,做好奠基的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从口算方法的多样化入手,以引导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为载体,使学生在体验各种算法的过程中很好地理解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算理,并抓住课堂上即时生成的资源进行有效地拓展和渗透。这样,学生不仅能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更能在技能形成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奥妙,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中,对于“根据6÷2=3得出60÷20=3”这一方法的得出并非难事。但是,把它作有效的延伸,对商不变的规律作巧妙的渗透,让学生体会两题的异同,体会变化背后蕴藏着怎样的数学规律?我想,这是这堂课可以由简单变“复杂”的根源所在!因此,当学生比较两题的异同,发现“变”和“不变”后,我安排了让学生照这样的规律继续写下去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变化的两种情况(添“0”变算式和去“0”变算式),让学生在添“0”变算式和去“0”变算式的探究中,初步感知和体验商不变的规律。这种有机渗透,既为后面学习商不变的规律作了铺垫,又为激发数学学习兴趣播下了种子。
也许,有老师要说:几分钟可以解决的问题,老师却用了10多分钟甚至更多,似乎有些简单问题复杂化了。但是,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做一个有教育智慧的人,就应该会把复杂的知识教得“简单”,会把简单的知识教得有“厚度”。回想今天这堂课,我想学生不仅仅会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更是在经历一个重要的探究与发现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