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可以说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但聪明的范畴与性质却呈现出许多个别差异。不过,各种智能是以潜能的形态在于我们心灵之中,只要给予恰当的鼓励、机会、环境和教育,几乎每个人的所有多元智能均能达到相当高度的发展,而且可以远远超乎我们所预期的境界。
然而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我们对所有学生规定了一个统一的培养教育目标。那就是按照现行考试体制的要求,在每门功课上考出最理想的分数。不管你个人的天赋有什么特征,不管你的大脑结构是不是适合在数理化的学习上取得突出的成绩,你都必须无条件地按照学校的要求背书、背公式、做练习题,最后以出色的考分为学校争得荣誉,为自己争取求学或者就业的好机会。你如果达不到这些要求,你就一定会受到歧视。爱到侮辱,甚至会被老师和同学讥笑为“呆子”、“白痴”、“不可教的孺子”。这种忽视人的智能差异的评估标准,显然是极其错误的。发展性评价关注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学生的差异不仅指考试成绩的差异 ,还包括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不同特点。这使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速度和轨迹不同,发展的目标也具有一定的个体性。发展性评价要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每一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所谓的“差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学生,人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一个学生都是好的。例如,一个小孩四岁才会说话,七岁才会写字,老师对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思维不合逻辑,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这样的孩子竟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伟大的雕塑艺术家罗丹小时候被父亲抱怨是白痴,在众人眼中,他是毫无前途的学生,艺术学院考了三次还考不进去,他叔叔绝望地说:“孺子不可教也!”等等这些昔日的“差生”,长大以后却成了最伟大的天才。虽然他们早年遇钝,可后来却照样取得光辉的成就,为人类创造了不可估量的价值。因此帮助教育好这些学困生,促使其由学困生转化为优等生,但是,要教育转化学困生,必须从实际出发,善于总结,运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情感理论做指导,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教育转化学困生工作的被动局面。
一、与学困生建立融洽的关系。我觉得爱学生,是转化学困生的基础和首要条件。学困生会受到周围人的训斥、讽刺、挖苦、冷眼相待而感到孤立、无所依靠,他们也需要温暖、需要爱。作为班主任和语文教师的我,平时让学生深深感到老师是始终如一地爱护着自己,为自己操碎了心,费尽了心血,再不努力学习实在对不起老师,从而使这一小部分学生慢慢在学习自尊心,尊重和信任他们。作为教师的我,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长善救失激励上进。对于学习品行均落后的学生,除了加强对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找时间给他们补课,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使他们有所上进。
二、通过谈心的方式找准转化的突破口
学困生大都对自己要求不严格,长期以来形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对自己缺乏信心,对家长和老师的教导不能认真对待。尤其是尹熙冉、雷鑫,其实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是希望自己能得到同学和老师的关注,但由于长期处于学困状态他们又或多或少的对老师存在一些戒备心理。在仔细发现了这一特点后,我便采取了谈心的方式力争得到他们的信任。在课余休息时间我分别找他们谈话,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洞察他们不遵守纪律,不认真学习的根本原因,和他们象朋友一样谈话。刚开始他们对我还不能完全信任,所以很不情愿把真话说出来,于是我就经常抽空和他们谈。渐渐的尹熙冉和雷鑫开始和我交心,在和他们交谈的过程中我了解了学生各自学困的真正原因。尹熙冉告诉我,平时他只有爸爸带着,爸爸平时很忙,根本没时间管他,对他的学习也放得比较松,久而久之他养成了学习偷懒的习惯。有时他也想改,可是总是惰性大于信心,后来他干脆破罐子破摔。雷鑫对我说,在她们家里她简直就是个宝贝,爸爸非常在乎她,使她从小就养成自我为中心的习惯,所以很任性,上课听讲也不认真,就知道和同学玩,因此学习不好。通过一番深入交谈,我对每位学困生的心理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我对症下药采取了家访、电话抽查、建立家校联络本等方式进行初步的转化。
三、主动接近学困生,强调师生互动 对学困生进行转化工作,就必须要求先接近学困生,让学困生接受你,这就是一个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教育转化学困生,为此班主任更应采取主动方式去接近学生,更应平等地甚至更偏心地接近和关心学困生,让师生关系在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交往中进行教育,在交往中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呼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四、“爱”字当头,尊重学生人格
爱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爱。教育不能没有感情,因为没有爱的教育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不成其为池塘。所以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尊重学生人格是施爱的基本要求,也是获得学生的爱的基本途经。人格是一个人地尊严,是一个人对生存条件的心理反映。任何人,包括未成年人,对侵犯自己人格的行为都不可避免地会生成警惕、防御、抵触和反击的心理和行为。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就等于丧失了教育的权力。既然教育面向全体的,“一个都不能少”,那么,师爱也是对所有学生的,“爱你没商量”。尊重学生的人格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信心,都在师爱的淋浴下健康成长。我们对待每一个孩子,只有用爱的暖流去开启他们心灵的窗户,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理世界,他们才会觉得自己的人格受到尊重。我现在教的是二年级的学生,每隔一段时间我总会让学生把自己对老师、班级、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建议用“写写心里话”的方式写出来,根据了解到的情况,我能更有针对性地改正和引导。一次,班里有个叫陈阳的孩子,在他的“心里话”里这样写道:“我很苦恼,平时上课我总会开小差,作业也不能及时完成,早上上学还经常迟到。我也不想这样,可我总管不住自己。因为这,妈妈也总为我操心。老师,你能不能帮助我战胜自己,改掉这些缺点呢?”多可爱的孩子啊!我一定要尽力帮助他。于是,我提笔在他的“心里话”后面写道:“看到你能这样的要求自己,我真为你高兴。从你的‘心里话’和你平时的表现中,我还看到你一个优点,你特别爱你妈妈,特别体谅妈妈!你真是一个孝顺的好孩子!既然这样,你是想让妈妈再为你操心,还是想成为她的骄傲,让她天天都高兴呢?为了妈妈每天都能露出笑脸,就让我们一起来努力,一点一点改掉缺点,逐渐战胜自我吧。我会一直支持你的,相信懂事的你一定会让妈妈欣慰的!”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又通过帮他设定一些战胜自己的小目标,逐步帮他改掉缺点。虽然他有时会出现反复,不能坚持,但是只要有点滴进步我就给他以鼓励,给他以信心。同时,我经常和他妈妈联系,汇报他的进步。在这样爱的力量的感染下,孩子的心灵被触动了,他扬起了自信之帆,战胜了自我,取得了喜人进步。
每位学生都需要老师耐心地关心和帮助。尤其是后进生,他们就像是受伤的花朵,更需要格外关心,倍加爱护。如果对后进生“冷淡、讽刺、训斥、歧视”就会使他们永远差下去。我班有位叫付红的女同学,家校相距很远,常常迟到,由于平时学习不努力,作业不做,成绩很差。下班后的一天,我骑车半小时到她家,了解她的生活情况:父亲在外打工,怪癖的母亲对孩子过分溺爱,从不过问作业,相反袒护女儿。夫妻俩对孩子的教育存在很大分歧。针对这一情况,我多次与付红促膝谈心,重新树立她对学习的信心,孩子和家长感受到老师对她们的关怀,她的父亲表示很有信心配合老师帮助孩子赶上大家。在付红的成长过程中是有反复的,但我不灰心,依靠她父亲配合,才使付红有了改变--上课听课了,简单的作业能完成了。是的,后进生们只有在老师的热情关怀,耐心地教育下才能大踏步地前进。“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底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灵的深处。”二十多年来,我对学生的赤诚爱心,因人因地因时而异,采用不同方法,准确地将爱心传递给我的学生。
因此,老师要以宽容博大的心胸,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学生,坚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当然这种成功是有层次的,是有个性差异的。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皮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些话明确告诉我们,任何“丑小鸭”在不久的将来都有可能成为一只美丽的“白天鹅”。这就需要我们要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关注、去呵护,在最大程度上了解每一个儿童,知道他们的长处和短处,更好地提供教育措施,更好地测量评价他们,让他们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潜能,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