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广场

登录
工作室首页 > 话题列表 > 话题详情

只看楼主 数学教师如何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 楼主

    金鹏

    话题:1605

    精华:0

    积分:22217

    阅读:9372 回复:44 2021-04-16 15:21:49

  • 2楼

    金鹏

    话题:1605

    精华:0

    积分:9999+

    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开展,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教师要拓宽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空间,就必须改变自己的角色,即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的书橱,而是教他如何去思维,教他学习如何像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过程中去组织属于他自己的知识。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这些理念,做到既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又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呢?


    一、  引导学生收集和利用资源


        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应该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到社会大环境中去学习,去探索。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素材作为学习内容和工具,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如教学一年级《物体的形状》后,我让学生来个收集图形的大行动,找出生活中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形和球的物体,再比较各种物体的异同点。这样教学的好处是,迫使学生用书上所学的关于“几何图形”的知识,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的感知,进行有选择地、有目的地收集,不仅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和了解物体形状的知识,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的难点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除了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还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启发学生的思考。


    记得笔者曾经上过“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这一节课。当中有这样的一个环节:当学生列出算式“10+20”后,教师问:“为什么用加法算?”学生:“因为是一共,所以用加法算。”教师连问了几位学生答案还是一样,结果教师只好直接告诉学生:“因为求红花和黄花一共多少朵?也就是把红花和黄花的朵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算。”课后评课的老师们都说这里教师没有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的难点。假如老师利用情境图来引导学生理解“因为求红花和黄花一共多少朵?也就是把红花和黄花的朵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算。”这就比空洞的陈述效果好得多,因为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实物理解抽象的数学意义。教师的引导很重要,特别是教师应该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思维难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好,特别还要研究如何来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的难点,对数学的思维难点突破、引导的基本原则是,由简单情形开始设计一些思考的台阶让学生慢慢上路,否则一下就要学生爬多级台阶这就不是好的引导了。


    三、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建构知识


        主体教育论要求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活动,教师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所隐含的“问题”中,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就会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的设置的。例如,在讲授《圆的周长》一课时,老师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吧,小白兔由于骄傲输了,小白兔不服气。今天小白兔不同乌龟赛跑了,它要同小狗赛跑,你们猜猜看,谁会取得胜利?同学们一致猜测应当是小狗跑第一。这时播放课件:小狗和小白兔进行比赛,小狗沿着正方形的路线跑,小白兔沿着圆形的路线跑,结果小白兔得了第一名,小狗看到小白兔获胜,心里很不服气,它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同学们,你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学生被这一有趣的情境深深的吸引,从而积极的对情境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取。发现要看比赛公平不公平,实质上就是看小狗和小白兔跑的路线是不是一样长,小狗跑的路线是正方形周长,小白兔跑的路线是圆的周长,这方面的知识以前没有学过,出于对问题的好奇,学生深深的被问题所吸引,从而陷入积极的探索状态之中。


    四、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那学生的学习行为呢,是否也要进行反思,以求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教育无痕,最有效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成功和不足进行及时反思,教给学生一些反思的方法,培养学生经常对学习情况进行反思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数学,掌握知识,并运用于实践。如每当下课前可引导学生反思:今天这一节课我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知识是我不明白的?我认真听讲了吗?认真听同学发言了吗?我发言了吗?我与同学之间的合作如何?我有没有提出一些问题?还有当学生完成作业后,应引导学生不要急着把作业交给老师,引导学生反思?我的作业完成得怎样?我的字写得如何?我认真检查了吗?……经常引导,长期训练,直到学生能自觉反思,养成反思的习惯。这样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会有很大改变,会更富于理性,学习数学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总之,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并不是放弃教师引导,我们要摆正二者之间的关系,走出只要学生自主学习不要教师引导的误区,重塑老师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和角色,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帮助学生提高,促使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2021-04-16 15:22:02

  • 3楼

    金鹏

    话题:1605

    精华:0

    积分:9999+

    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开展,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教师要拓宽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空间,就必须改变自己的角色,即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的书橱,而是教他如何去思维,教他学习如何像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过程中去组织属于他自己的知识。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这些理念,做到既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又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呢?


    一、  引导学生收集和利用资源


        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应该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到社会大环境中去学习,去探索。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素材作为学习内容和工具,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如教学一年级《物体的形状》后,我让学生来个收集图形的大行动,找出生活中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形和球的物体,再比较各种物体的异同点。这样教学的好处是,迫使学生用书上所学的关于“几何图形”的知识,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的感知,进行有选择地、有目的地收集,不仅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和了解物体形状的知识,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的难点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除了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还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启发学生的思考。


    记得笔者曾经上过“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这一节课。当中有这样的一个环节:当学生列出算式“10+20”后,教师问:“为什么用加法算?”学生:“因为是一共,所以用加法算。”教师连问了几位学生答案还是一样,结果教师只好直接告诉学生:“因为求红花和黄花一共多少朵?也就是把红花和黄花的朵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算。”课后评课的老师们都说这里教师没有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的难点。假如老师利用情境图来引导学生理解“因为求红花和黄花一共多少朵?也就是把红花和黄花的朵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算。”这就比空洞的陈述效果好得多,因为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实物理解抽象的数学意义。教师的引导很重要,特别是教师应该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思维难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好,特别还要研究如何来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的难点,对数学的思维难点突破、引导的基本原则是,由简单情形开始设计一些思考的台阶让学生慢慢上路,否则一下就要学生爬多级台阶这就不是好的引导了。


    三、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建构知识


        主体教育论要求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活动,教师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所隐含的“问题”中,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就会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的设置的。例如,在讲授《圆的周长》一课时,老师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吧,小白兔由于骄傲输了,小白兔不服气。今天小白兔不同乌龟赛跑了,它要同小狗赛跑,你们猜猜看,谁会取得胜利?同学们一致猜测应当是小狗跑第一。这时播放课件:小狗和小白兔进行比赛,小狗沿着正方形的路线跑,小白兔沿着圆形的路线跑,结果小白兔得了第一名,小狗看到小白兔获胜,心里很不服气,它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同学们,你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学生被这一有趣的情境深深的吸引,从而积极的对情境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取。发现要看比赛公平不公平,实质上就是看小狗和小白兔跑的路线是不是一样长,小狗跑的路线是正方形周长,小白兔跑的路线是圆的周长,这方面的知识以前没有学过,出于对问题的好奇,学生深深的被问题所吸引,从而陷入积极的探索状态之中。


    四、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那学生的学习行为呢,是否也要进行反思,以求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教育无痕,最有效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成功和不足进行及时反思,教给学生一些反思的方法,培养学生经常对学习情况进行反思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数学,掌握知识,并运用于实践。如每当下课前可引导学生反思:今天这一节课我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知识是我不明白的?我认真听讲了吗?认真听同学发言了吗?我发言了吗?我与同学之间的合作如何?我有没有提出一些问题?还有当学生完成作业后,应引导学生不要急着把作业交给老师,引导学生反思?我的作业完成得怎样?我的字写得如何?我认真检查了吗?……经常引导,长期训练,直到学生能自觉反思,养成反思的习惯。这样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会有很大改变,会更富于理性,学习数学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总之,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并不是放弃教师引导,我们要摆正二者之间的关系,走出只要学生自主学习不要教师引导的误区,重塑老师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和角色,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帮助学生提高,促使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2021-04-16 15:22:11

  • 4楼

    金鹏

    话题:1605

    精华:0

    积分:9999+

    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开展,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教师要拓宽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空间,就必须改变自己的角色,即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的书橱,而是教他如何去思维,教他学习如何像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过程中去组织属于他自己的知识。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这些理念,做到既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又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呢?


    一、  引导学生收集和利用资源


        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应该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到社会大环境中去学习,去探索。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素材作为学习内容和工具,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如教学一年级《物体的形状》后,我让学生来个收集图形的大行动,找出生活中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形和球的物体,再比较各种物体的异同点。这样教学的好处是,迫使学生用书上所学的关于“几何图形”的知识,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的感知,进行有选择地、有目的地收集,不仅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和了解物体形状的知识,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的难点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除了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还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启发学生的思考。


    记得笔者曾经上过“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这一节课。当中有这样的一个环节:当学生列出算式“10+20”后,教师问:“为什么用加法算?”学生:“因为是一共,所以用加法算。”教师连问了几位学生答案还是一样,结果教师只好直接告诉学生:“因为求红花和黄花一共多少朵?也就是把红花和黄花的朵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算。”课后评课的老师们都说这里教师没有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的难点。假如老师利用情境图来引导学生理解“因为求红花和黄花一共多少朵?也就是把红花和黄花的朵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算。”这就比空洞的陈述效果好得多,因为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实物理解抽象的数学意义。教师的引导很重要,特别是教师应该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思维难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好,特别还要研究如何来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的难点,对数学的思维难点突破、引导的基本原则是,由简单情形开始设计一些思考的台阶让学生慢慢上路,否则一下就要学生爬多级台阶这就不是好的引导了。


    三、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建构知识


        主体教育论要求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活动,教师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所隐含的“问题”中,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就会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的设置的。例如,在讲授《圆的周长》一课时,老师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吧,小白兔由于骄傲输了,小白兔不服气。今天小白兔不同乌龟赛跑了,它要同小狗赛跑,你们猜猜看,谁会取得胜利?同学们一致猜测应当是小狗跑第一。这时播放课件:小狗和小白兔进行比赛,小狗沿着正方形的路线跑,小白兔沿着圆形的路线跑,结果小白兔得了第一名,小狗看到小白兔获胜,心里很不服气,它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同学们,你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学生被这一有趣的情境深深的吸引,从而积极的对情境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取。发现要看比赛公平不公平,实质上就是看小狗和小白兔跑的路线是不是一样长,小狗跑的路线是正方形周长,小白兔跑的路线是圆的周长,这方面的知识以前没有学过,出于对问题的好奇,学生深深的被问题所吸引,从而陷入积极的探索状态之中。


    四、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那学生的学习行为呢,是否也要进行反思,以求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教育无痕,最有效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成功和不足进行及时反思,教给学生一些反思的方法,培养学生经常对学习情况进行反思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数学,掌握知识,并运用于实践。如每当下课前可引导学生反思:今天这一节课我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知识是我不明白的?我认真听讲了吗?认真听同学发言了吗?我发言了吗?我与同学之间的合作如何?我有没有提出一些问题?还有当学生完成作业后,应引导学生不要急着把作业交给老师,引导学生反思?我的作业完成得怎样?我的字写得如何?我认真检查了吗?……经常引导,长期训练,直到学生能自觉反思,养成反思的习惯。这样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会有很大改变,会更富于理性,学习数学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总之,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并不是放弃教师引导,我们要摆正二者之间的关系,走出只要学生自主学习不要教师引导的误区,重塑老师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和角色,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帮助学生提高,促使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2021-04-16 15:22:16

  • 5楼

    金鹏

    话题:1605

    精华:0

    积分:9999+

    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开展,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教师要拓宽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空间,就必须改变自己的角色,即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的书橱,而是教他如何去思维,教他学习如何像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过程中去组织属于他自己的知识。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这些理念,做到既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又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呢?


    一、  引导学生收集和利用资源


        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应该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到社会大环境中去学习,去探索。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素材作为学习内容和工具,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如教学一年级《物体的形状》后,我让学生来个收集图形的大行动,找出生活中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形和球的物体,再比较各种物体的异同点。这样教学的好处是,迫使学生用书上所学的关于“几何图形”的知识,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的感知,进行有选择地、有目的地收集,不仅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和了解物体形状的知识,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的难点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除了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还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启发学生的思考。


    记得笔者曾经上过“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这一节课。当中有这样的一个环节:当学生列出算式“10+20”后,教师问:“为什么用加法算?”学生:“因为是一共,所以用加法算。”教师连问了几位学生答案还是一样,结果教师只好直接告诉学生:“因为求红花和黄花一共多少朵?也就是把红花和黄花的朵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算。”课后评课的老师们都说这里教师没有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的难点。假如老师利用情境图来引导学生理解“因为求红花和黄花一共多少朵?也就是把红花和黄花的朵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算。”这就比空洞的陈述效果好得多,因为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实物理解抽象的数学意义。教师的引导很重要,特别是教师应该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思维难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好,特别还要研究如何来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的难点,对数学的思维难点突破、引导的基本原则是,由简单情形开始设计一些思考的台阶让学生慢慢上路,否则一下就要学生爬多级台阶这就不是好的引导了。


    三、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建构知识


        主体教育论要求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活动,教师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所隐含的“问题”中,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就会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的设置的。例如,在讲授《圆的周长》一课时,老师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吧,小白兔由于骄傲输了,小白兔不服气。今天小白兔不同乌龟赛跑了,它要同小狗赛跑,你们猜猜看,谁会取得胜利?同学们一致猜测应当是小狗跑第一。这时播放课件:小狗和小白兔进行比赛,小狗沿着正方形的路线跑,小白兔沿着圆形的路线跑,结果小白兔得了第一名,小狗看到小白兔获胜,心里很不服气,它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同学们,你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学生被这一有趣的情境深深的吸引,从而积极的对情境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取。发现要看比赛公平不公平,实质上就是看小狗和小白兔跑的路线是不是一样长,小狗跑的路线是正方形周长,小白兔跑的路线是圆的周长,这方面的知识以前没有学过,出于对问题的好奇,学生深深的被问题所吸引,从而陷入积极的探索状态之中。


    四、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那学生的学习行为呢,是否也要进行反思,以求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教育无痕,最有效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成功和不足进行及时反思,教给学生一些反思的方法,培养学生经常对学习情况进行反思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数学,掌握知识,并运用于实践。如每当下课前可引导学生反思:今天这一节课我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知识是我不明白的?我认真听讲了吗?认真听同学发言了吗?我发言了吗?我与同学之间的合作如何?我有没有提出一些问题?还有当学生完成作业后,应引导学生不要急着把作业交给老师,引导学生反思?我的作业完成得怎样?我的字写得如何?我认真检查了吗?……经常引导,长期训练,直到学生能自觉反思,养成反思的习惯。这样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会有很大改变,会更富于理性,学习数学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总之,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并不是放弃教师引导,我们要摆正二者之间的关系,走出只要学生自主学习不要教师引导的误区,重塑老师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和角色,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帮助学生提高,促使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2021-04-16 15:22:20

  • 6楼

    金鹏

    话题:1605

    精华:0

    积分:9999+

    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开展,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教师要拓宽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空间,就必须改变自己的角色,即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的书橱,而是教他如何去思维,教他学习如何像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过程中去组织属于他自己的知识。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这些理念,做到既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又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呢?


    一、  引导学生收集和利用资源


        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应该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到社会大环境中去学习,去探索。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素材作为学习内容和工具,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如教学一年级《物体的形状》后,我让学生来个收集图形的大行动,找出生活中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形和球的物体,再比较各种物体的异同点。这样教学的好处是,迫使学生用书上所学的关于“几何图形”的知识,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的感知,进行有选择地、有目的地收集,不仅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和了解物体形状的知识,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的难点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除了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还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启发学生的思考。


    记得笔者曾经上过“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这一节课。当中有这样的一个环节:当学生列出算式“10+20”后,教师问:“为什么用加法算?”学生:“因为是一共,所以用加法算。”教师连问了几位学生答案还是一样,结果教师只好直接告诉学生:“因为求红花和黄花一共多少朵?也就是把红花和黄花的朵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算。”课后评课的老师们都说这里教师没有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的难点。假如老师利用情境图来引导学生理解“因为求红花和黄花一共多少朵?也就是把红花和黄花的朵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算。”这就比空洞的陈述效果好得多,因为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实物理解抽象的数学意义。教师的引导很重要,特别是教师应该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思维难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好,特别还要研究如何来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的难点,对数学的思维难点突破、引导的基本原则是,由简单情形开始设计一些思考的台阶让学生慢慢上路,否则一下就要学生爬多级台阶这就不是好的引导了。


    三、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建构知识


        主体教育论要求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活动,教师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所隐含的“问题”中,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就会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的设置的。例如,在讲授《圆的周长》一课时,老师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吧,小白兔由于骄傲输了,小白兔不服气。今天小白兔不同乌龟赛跑了,它要同小狗赛跑,你们猜猜看,谁会取得胜利?同学们一致猜测应当是小狗跑第一。这时播放课件:小狗和小白兔进行比赛,小狗沿着正方形的路线跑,小白兔沿着圆形的路线跑,结果小白兔得了第一名,小狗看到小白兔获胜,心里很不服气,它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同学们,你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学生被这一有趣的情境深深的吸引,从而积极的对情境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取。发现要看比赛公平不公平,实质上就是看小狗和小白兔跑的路线是不是一样长,小狗跑的路线是正方形周长,小白兔跑的路线是圆的周长,这方面的知识以前没有学过,出于对问题的好奇,学生深深的被问题所吸引,从而陷入积极的探索状态之中。


    四、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那学生的学习行为呢,是否也要进行反思,以求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教育无痕,最有效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成功和不足进行及时反思,教给学生一些反思的方法,培养学生经常对学习情况进行反思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数学,掌握知识,并运用于实践。如每当下课前可引导学生反思:今天这一节课我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知识是我不明白的?我认真听讲了吗?认真听同学发言了吗?我发言了吗?我与同学之间的合作如何?我有没有提出一些问题?还有当学生完成作业后,应引导学生不要急着把作业交给老师,引导学生反思?我的作业完成得怎样?我的字写得如何?我认真检查了吗?……经常引导,长期训练,直到学生能自觉反思,养成反思的习惯。这样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会有很大改变,会更富于理性,学习数学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总之,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并不是放弃教师引导,我们要摆正二者之间的关系,走出只要学生自主学习不要教师引导的误区,重塑老师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和角色,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帮助学生提高,促使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2021-04-16 15:22:25

  • 7楼

    马晓娟

    话题:53

    精华:0

    积分:1109

    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并不是放弃教师引导,我们要摆正二者之间的关系,走出只要学生自主学习不要教师引导的误区,重塑老师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和角色,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帮助学生提高,促使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2022-11-24 16:42:15

  • 8楼

    杨舫

    话题:47

    精华:0

    积分:630

    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应该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2022-11-26 22:52:34

  • 9楼

    纪晓娟

    话题:11

    精华:0

    积分:331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除了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还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启发学生的思考。

    2022-11-28 20:51:02

  • 10楼

    马飞

    话题:1

    精华:0

    积分:26

    这样教学的好处是,迫使学生用书上所学的关于“几何图形”的知识,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的感知,进行有选择地、有目的地收集,不仅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和了解物体形状的知识,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022-11-29 06:59:09

  • 11楼

    马景虎

    话题:451

    精华:0

    积分:3591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除了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还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2022-11-29 21:53:50

说:

还能输入140发送

二维码

名师工作室移动端

  • 扫一扫,直接在手机上打开
  • 随时随地使用工作室
分享
回到顶部